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应对策略

【摘要】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的快速发展加深了网民对新闻事件和网络信息的社会参与度。因此,成熟稳定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建立科学完备的舆论监督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舆情研判,提供科学的舆论引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网络舆情;研判;处置;应对

网络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1]它是民众对诸多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态度、观点和情绪倾向。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能通过发达的移动客户端和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形成,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事件突发、影响严重,突发性公共事件会对公众引发巨大的心理冲击。一旦在信息传递中隐含错误内容和不良误导,公众就丧失了对真实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表现出盲目的趋从或对抗,无视或拒绝真相,从而进一步扩大事件的恶劣影响。

在移动终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舆情的主要来源包括: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博客、贴吧、聚合新闻等,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往往集中在社会焦点和热门话题上,如:

(1)官员的违纪行为;(2)法制建设相关内容;(3)涉及公共政策、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内容;(4)食品安全及民生问题;(5)社会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6)国家利益、国家安全;(7)外交事件及涉外的突发事件;(8)大型企业热点问题;(9)重大刑事、民事案件;(10)名人、明星的新闻轶事。

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强势介入下,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移动数字端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发表意见的主要途径,网民个体借助互联网这个自由的虚拟信息平台,通过BBS、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博客、新闻评论与网络互动等手段,随意发布有关新闻事件的见解和观点。在网络舆论领域,不同的观点、意见和评价是可以兼容的,网络资讯引起的舆论浪潮超出了传统媒体的想象。更多“现实的失语者”愿意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引发公众的同情,引起舆论共鸣。网络舆论遂成为突发公共危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有时甚至会改变事件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近年来,不仅在互联网上,甚至在主流媒体上,都出现了所谓“淡化”政治的趋向。少数人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在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领域,也往往利用学术“言论自由”的借口,在网络上对我国形成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包围圈。当前社会思潮发展的几大风险点为:一是公共事件更易被民粹主义利用,从而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二是互联网平台容易为不良社会思潮的滋生提供平台和口径,沦为其操控舆论的工具;三是不明真相的青少年网民及底层公众等易感群体极易成为不良思潮传播的突破口……。和平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斗争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任重道远,它不再是显性的势力抗衡,而是变成了舆论宣传阵地的相互争夺和渗透,尤其是在宣传思想和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上。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是以网络舆情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分析和科学归纳为方法,搜集特定舆情信息,分析舆情的特征和规律,预测未来的舆论趋势走向,并提出舆情应对引导的科学建议,指导相关舆情应对工作。数据的参与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系列在线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根据数据库的不断充实,深化和完善相关的理论研究。

分析研判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从而净化网络空间。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将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其中。

目前,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对集中,如重收集、轻研断,重处置、轻防范。许多舆情处置工作,片面强调在线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仅仅满足于数据占有和上报,却忽视了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走向判断。由于缺乏科学的预警和研判,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过于简单粗暴,不能根据科学的分析,准确预测舆情走向,甚至作出错误的决断。在许多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舆论的独特性:爆发力强、发酵迅速、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由于外力的刺激和自身的快速演变,一个小的舆情事件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在舆论管理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介入之前就已形成不可挽回的局势,从而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权。而被动的局面又给相关部门带来了更大的公众压力,严重影响工作的顺利推进,可能引起公共权力甚至司法被舆论绑架的局面。相关部门必须提高网络舆论的敏感度,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对舆论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密切关注舆论趋势,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另外,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情监控的工作效率,能够提供更精准、维度更广阔的数据资料,但关键环节的分析和研判,必须借助舆情分析师的介入,单凭舆情分析系统的生成数据,是不能完成复杂多变的分析工作的,因此,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搜集、分析与研判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准确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