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子商务系统中,电子支付是主要的支付手段。电子支付以接受线上转账和其他电子化付方式为主要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支付手段之一。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9.04亿,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电子支付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子支付漏洞的发展趋势,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漏洞威胁,天融信(002212)特发布《电子支付漏洞专题报告》,为广大客户和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
电子支付的现状
我国电子支付分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支付手段(如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两大主流类型。传统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手段均覆盖线上和线下两种支付场景,电子支付的应用场景大致相同。“第三方支付”指非金融机构作为商户与消费者的支付中介,通过网联对接而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近年来,在我国电子商务持续繁荣、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交易规模发展趋势
中国非银行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对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
电子支付相关漏洞的统计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每年公布的电子支付相关漏洞进行统计,2019年之前电子支付相关漏洞数量保持了较快增长趋势,2019年后,相关漏洞数量逐渐减少,天融信阿尔法实验室调研发现,漏洞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三方支付业务聚拢在头部厂商,该类厂商具备完善的运营机制和风控机制;
相关企业对电子支付漏洞越来越重视,逐年加大漏洞治理投入力度;
攻击者未将掌握的相关漏洞公开。
支付漏洞趋势
3
电子支付的安全风险
3.1
线下支付安全风险
线下交易要求付款者必须持有有效支付工具,如银行卡和智能手机APP。银行卡可产生的安全问题包括:
卡遗失导致被冒用;
商户终端的安全问题,如针对信用卡系统的中间人攻击;
SDA(静态数据认证)的安全问题可以导致重放攻击等。
针对目前流行的智能手机APP使用二维码支付的场景,安全问题如下:
越权扣款,本质上是攻击者使用扫码枪盗刷付款者的一次性付款码,也就是用户凭据的易失性;
二维码欺骗,由于二维码不具备可读性,付款者扫描商家付款码时也可能扫描到攻击者留下的恶意二维码,从而被引导进入钓鱼页面进行扣款或产生其他危害。
3.2
线上支付安全风险
线上支付场景中,传统信用卡支付仍可使用。但由于缺少实体卡的认证保护,付款者必须输入信用卡安全信息来证明自己持卡人的身份。针对身份认证问题,Mastercard,Visa等卡组织推出了3D Secure协议,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会使用自己的身份认证协议。
针对以上场景,可能的攻击面如下:
协议本身的安全缺陷,如3D Secure协议的iframe应用导致的不可辨识性;
钓鱼攻击,攻击者可能伪造商家或付款页面并欺骗付款者进行付款;
电子商务网站存在的安全漏洞导致的身份冒用或者恶意消费等;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漏洞导致的其他问题。
4
支付环节攻击方式与漏洞类型
对已知支付环节的攻击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物理攻击、网络攻击和社会工程学攻击,这三种攻击方式的简单介绍下表中列出。
攻击者模型及其特点
4.1
卡复制
射频识别卡内有电磁感应线圈,连接着ID或IC芯片。如果射频识别卡中数据未进行加密处理,便可通过读写卡设备读取卡中数据并写入空白卡中,实现卡的复制。
4.2
卡数据破解与篡改
默认密码攻击
很多射频IC卡没有更改默认密码,攻击者可以直接使用默认密码来尝试接入IC卡,常见的默认密码有:
ffffffffffff、000000000000、a0a1a2a3a4a5、b0b1b2b3b4b5、aabbccddeeff、4d3a99c351dd、a982c7e459a、d3f7d3f7d3f7、14c5c886e97、87ee5f9350f、a0478cc39091、33cb6c723f6、fd0a4f256e9、fzzzzzzzzzz、a0zzzzzzzzzz
默认密码破解
Nested Authentication攻击
下一篇:百度推广收费标准是多少?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