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我们约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院士撰写科普文章,介绍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应用,为读者提供一篇翔实、简明、权威的“中国空间站使用说明书”。

  ——编 者

“太空之家”遨游苍穹

  核心阅读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独立掌握了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具备了开展空间长期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试)验的能力,为不断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提升我国在国际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空间站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平面转位完成组装建造,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共同构成百吨级载人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将利用舱内外实(试)验支持设施,持续滚动地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充分发挥有人参与、实(试)验设施和能力可升级、实(试)验项目可迭代的优势,不断推动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助力空间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2010年9月,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立项实施。经过全体参研参试人员11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2021年至2022年两年内组织了11次发射,完成了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独立掌握了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具备了开展空间长期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试)验的能力,为不断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提升我国在国际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什么是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取名“天宫”,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广袤太空的无限遐想,同时也表明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且宜居的太空家园。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基本舱段组成。天和居中,问天和梦天分别位于两侧。空间站设置有前向、径向和后向3个对接口,前向对接载人飞船等来访航天器,径向主要对接载人飞船,后向主要对接货运飞船。

  中国空间站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平面转位完成组装建造,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共同构成百吨级载人空间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融合使用各航天器功能与资源。其中,天和核心舱负责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问天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同时具有能源管理、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和载人环境等关键功能备份;梦天实验舱主要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载人飞船负责航天员天地往返任务;货运飞船负责空间站及航天员物资补给、推进剂补加以及废弃物销毁。

  中国空间站有哪些技术特点?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三步走”战略,在充分继承前期载人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遵循“独立自主、创新引领、体系保障、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设计原则,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同攻关,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空间站方案。技术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

  独立自主的系统一体化设计。空间站研制从系统任务功能和指标体系入手,整体统一设计,系统分解,使得三舱功能既有侧重又协调统一,实现了组合体各舱功能和资源的高效融合,提高了整体可靠性和运行能力。在产品实现层面,系统制定统一的技术体制,使产品通用化率高于80%,各舱产品可互换、系统可重构。

  同时,空间站兼容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的技术体系,使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构成有机整体,由天和核心舱统一管理和控制。

  空间站采用了“航天器自主交会对接+舱段平面转位”的中国式建造方案,以交会对接方式实现舱段在轨对接,自主设计了高效、可靠的舱段平面转位方案,创新了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

  高效统一的空间能源技术。首次采用了大面积柔性太阳翼作为整站发电装置,两个实验舱太阳翼单翼展开长度27米、面积超过110平方米,设置在组合体远端的舱体尾部,采用双自由度对日定向,可确保在“T”字构型组合体各种飞行姿态下,太阳翼均有良好的太阳照射条件,充分发挥其发电效能。

  空间站三舱能量由核心舱统一管理,通过并网系统实现跨舱动态调配,并可为不同电压体制的来访航天器提供供电支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