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阳泉:第一座人民城市探路、改革和转型

  在阳泉的繁华闹市中,有一条幽静的保晋巷,巷内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四合院,门楼上镌刻着9个红色大字——“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这里曾是阳泉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机关的驻地。74年来,这里见证了阳泉从一个小集镇发展成为晋东工业重镇的历史。

  1947年春,为了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野战军发动正太战役,先后解放了正太铁路沿线的7座县城和3个工矿区。当年5月4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阳泉镇附近平潭垴、平潭街和小阳泉3个村庄从平定县划出,独立设阳泉市。经历了战火洗礼的阳泉,自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赓续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74年来,阳泉始终没有忘记每一位共产党员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初心的奋斗足迹,以精神的力量不断地拓展着前行之路。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节点,作为“探路者”的阳泉,为我党解放后创建管理城市提供了试点样本。如今,阳泉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山西能源改革的“排头兵”,阳泉正在经历从“煤城”到“智慧城市”的蜕变。

  从火车站出发,开天辟地第一城

  阳泉地处山西“东大门”,矿产资源丰富。1906年,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穿境而过,开始设立阳泉站。从此,阳泉由一个小车站逐渐发展为集镇,逐步走上中国近代发展和革命斗争的前台。

  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爆发了闻名中外的保矿运动,自此,工人运动在阳泉迅速发展。1923年,正太铁路工会阳泉分会副会长梁永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泉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1931年,中国北方的第一支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在这里组建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发展创建了良好基础。

  1937年,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在阳泉狮脑山正式打响。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385旅769团、14团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汤与日军鏖战了7个昼夜,掩护主力部队带领沿线军民成功破坏了被日军视为“钢铁生命线”的正太铁路西段。

  1947年,为了扭转华北时局,策应陕北解放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晋察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指挥下,发起正太战役。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电报指示,一举攻克正太铁路沿线的7座县城。同年5月2日,阳泉在这次战役中获得解放;5月4日,阳泉正式建市。

  在2007年举行的“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专家论证会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组成的专家团,经过论证后一致认为,在一个山区集镇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一个崭新的市委、市人民政府,从中共历史上考察,这是第一次。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在论证会上指出,阳泉的解放使得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晋冀两省的咽喉要道,切断了太原和石家庄之间的联系,将敌人彻底分割开来。从战略意义上来看,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部队由内线打到外线,需要一个巩固的、强大的、战略的后方基地,把不同的根据地连接起来,支撑全国的解放,而阳泉建市无疑起到了战略支点的作用。

  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它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后援队”,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探路者”,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后领导管理城市的“先遣队”,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11902名青壮年、8800多名民兵、1470多副担架、3100多辆大小车辆……这些数字记录下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阳泉踊跃支前的历史。与此同时,阳泉还把盛产的煤、铁、硫磺、手榴弹、地雷等必需品和军用品,源源不断运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1948年,阳泉平定县理家庄组织运输队,跨过太行山送炭至党中央驻地西柏坡,彻底结束了中央机关自延安以来用树枝、牛粪取暖做饭的历史。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曾赞扬说:“阳泉市虽然不大,但支援解放战争的贡献不小。”

  阳泉创建和管理城市的宝贵经验,更为解放战争后期接管新解放地区、建立新政权输出了大量干部。1947年10月至1949年8月,按照党中央为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干部准备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阳泉市先后分5批派出共519名优秀地方干部,北上绥远,南下湘鄂,东驻沪鲁,西入川陕,成建制地踏上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征程。这些南下北上干部,在接管政权、剿匪除霸、土地改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煤城”出发,转型升级蹚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