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24日讯(记者 彭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
米锋表示,3年多来,我国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 作为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大流行”是反映一个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一个疾病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一类是散发,即疾病、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的状态。第二类是暴发,在局部的地区或单位,或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还有一个强度指标是流行,即疫情的播散范围广泛,实现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出现了跨国、跨洲的传播。
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态势的是大流行,2021年1月底宣布这种疾病的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也依然存在。但可以说我国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创造了典范。
“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梁万年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判定走出大流行的重要指标:累计感染率(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人群当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与新发感染率(如每日新发人数、在特定的人群中的新发感染);免疫水平或免疫率(免疫保护率状态);病原体发生质变;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
梁万年表示,对我国来说,“决定性胜利”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现在我国的感染情况,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
1月8日以来发现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通过监测已经发现了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
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人类尚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 要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一切病毒质变
对于未来是否仍然有可能出现致病力和致死率较强的变异株,梁万年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这种病毒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异。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该病毒的变异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变,又被称之为漂移,虽频繁发生,但不具备公共卫生意义。疾病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独立发生变化,对人群疾病的流行和疫情的严重程度产生了影响,则被称为质变。各国一直关注着这种有价值、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时刻做好警惕。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