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中国科研团队和一个非洲国家的十二年
熊友才在肯尼亚试验田里向学生讲解垄沟地膜覆盖技术。
团队成员在没有使用垄沟地膜覆盖技术的试验田里调研。
采用垄沟地膜覆盖技术的玉米茁壮成长。
团队成员在肯尼亚玉米试验田里工作。
在中国团队奔赴肯尼亚近30次后,经过覆膜处理的玉米长到2米多高,与当地传统平地不覆膜处理的玉米相比,增高了一倍多,产量提高了99%—240%,水分利用效率则提升了127%—247%。
“毕业后肯定要回国,把中国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肯尼亚全境推广。”31岁的非洲小伙韦斯利十指交叉,目光笃定。
这位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的博士研究生,6年前来到中国,跟着该学院教授熊友才团队跑遍了甘肃省大部分村庄。
从中国兰州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飞行时间16小时,飞行距离25600里。跨越“两万五千里”,熊友才团队为肯尼亚送去了中国先进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
今年,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已经整整12年。在中国团队奔赴肯尼亚近30次后,经过覆膜处理的玉米长到2米多高,与当地传统平地不覆膜处理的玉米相比,增高了一倍多,叶面积也大幅度增加,产量提高了99%—240%,水分利用效率则提升了127%—247%。
一同落地生根的,还有像韦斯利这样的人才“种子”。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他们带着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将东非高原解决粮食和贫困问题的蓝图一步步变为实景。
肯尼亚终于等来中国“甘霖”
受连续5个雨季降水不足影响,肯尼亚正在经历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最近一个雨季里,多地降雨量大幅减少,一些地区仅为过去同期平均降水量的10%,干旱持续蔓延。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占地582.646万平方公里,养育着4756万人口。土地虽然广袤,但8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更棘手的是,当地农民还采用着原始、粗放的耕作模式,严重限制了雨水利用能力。按照这样的生产方式,肯尼亚想要满足粮食需求,则是难上加难。
2011年,肯尼亚终于等到了中国“甘霖”。
这年8月,科技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非洲水资源科技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熊友才因为有着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肯尼亚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合作研发与示范”课题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前往当地调研。
初到非洲,大伙儿被地里光秃秃的景象震撼了。
彼时,肯尼亚刚刚遭遇三年大旱,农户几乎颗粒无收。熊友才发现,当地农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自然环境,粮食产量的波动远比他想象中的大。
苦于水分蒸发,当地人也曾尝试过一些“土办法”,比如把草覆盖在田里,试图为作物遮挡灼热的阳光,但收效甚微。
“思路正确,方向偏了。”熊友才认为,覆盖物的存在是调节土壤水热平衡的重要措施,可保墒积温。要想锁水,地里应该覆膜。
事实上,肯尼亚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也一度困扰着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人民。直到20世纪80年代,垄沟地膜覆盖技术在黄土高原被广泛推广,用水效益才大大提高。
这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田间起垄,用地膜将其全部覆盖,在沟里播种作物。
“你看,垄沟交替的田间微地形是不是成了一个雨水收集聚集场?相间的大小垄面可以把微小降雨集流渗到作物根部。”熊友才说。
垄沟地膜覆盖技术成本低、收益高、易操作、省劳力,最重要的是,它缓解了黄土高原旱作区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面积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经过在黄土高原40多年的应用,这项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抗旱措施,已经在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大田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中推广开来。
然而,在肯尼亚的农业史上,如此成熟的垄沟地膜覆盖技术还是一片空白。
鉴于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复杂性,在熊友才团队前往非洲调研前,其他团队一直没有找到与当地相宜的技术,卓有成效的增产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