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
县域经济是支撑“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基础,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城乡融合、创新驱动,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强化本底、生态立县”原则,按照优化城区、做强县城、培育小镇、提升园区、振兴乡村的基本思路,促进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经济板块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2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市、区)(以下简称县)达到100个、超500亿元的县达到30个、超1000亿元的县达到10个。
——城市主城区。突出优化发展,坚持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市域经济重要支撑。到2022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和区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方面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或切实缩小差距。
——重点开发区县。突出转型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并重,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到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方面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农产品主产区县。突出特色发展,坚持农业发展优先,侧重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2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经济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建设方面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方面指标高于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经济、民生改善方面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或切实缩小差距。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侧重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强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功能。到2022年,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生态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方面指标切实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
二、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
(三)促进开发区(园区)提档升级。以县域开发区(园区)为载体,引导工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协同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开发区(园区)配套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园区)扩区调位、创新发展。
(四)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重点培育壮大园区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川字号”农业品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增强园区农产品加工、储运能力。健全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体系。
(五)着力打造天府旅游名县。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为引领,带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及一批国家(省)级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业,强化县域间旅游资源整合,联合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目的地。
(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选择一批县开展创新型县、知识产权强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等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县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县和示范园(孵化园)建设。
三、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七)科学推进县城建设。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城要主动对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规划,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具备条件的区域打造半小时、1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建设卫星城市,争取发展成为城市主城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县要实施“小县优城”城市化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争取发展成为市域副中心。统筹老旧县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业宜居美丽县城。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