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山東濟南、泰安蹲點調查:細微處看生活垃圾分

原標題:山東濟南、泰安蹲點調查:細微處看生活垃圾分類

誰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高,廚余垃圾分類難在哪裡……

微觀生活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過去的全民性議題。作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泰安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泰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於11月1日正式施行,在山東省率先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法治框架。近一段時間,記者在國家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濟南、泰安蹲點採訪,從細微處看正在進行的生活垃圾分類。

調研問卷結果很意外——

年輕人分類熱情反而低

9月16日下午5點半,濟南歷城區名輝豪庭社區,66歲的“督桶員”王樹合,拉著廚余垃圾桶到10號樓前准時上崗。

王樹合的工作,是在垃圾分類收集點值班,檢查居民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分類規范,還有就是將錯分的垃圾用夾子“歸類”。

他說,廚余垃圾定時投放,自己早上7點到9點、傍晚5點半到7點半工作,有的人分得亂七八糟,還有不分的,自己就幫著再分分,但整體趨勢是分的人越來越多,分得也越來越好。

名輝豪庭是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的示范社區。名輝豪庭小區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說,小區有19棟樓4110戶居民,100多個垃圾桶,每棟樓有1名督桶員。據小區運營工作日報統計,9月15日,19棟樓收集濕垃圾合計總量1171千克,並於當天運往小區西南側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就地處理。小區垃圾分類項目引進了光大生態資源公司的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及智能回收設備。

山東濟南、泰安蹲點調查:細微處看生活垃圾分

章丘綠色動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用巨大的抓斗起降張合,抓著垃圾堆放在不同的發酵區域。

光大生態資源公司相關人士說,除了每天1噸多廚余垃圾外,名輝豪庭小區4台智能設備每天大概回收垃圾120公斤。

目前,濟南已經有27個街道261個社區在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或片區建設。其中,分類后的廚余垃圾從剛開始的三五噸,到8月份已達101噸。

當然,這樣的垃圾分類還局限在示范社區或片區。

最近一段時間,濟南市城管部門多次接到市民熱線反映:我們想參與垃圾分類,但不知道怎麼分類,也沒人來指導。

濟南市城管局相關人士說,垃圾分類在宣傳發動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山東省垃圾分類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呂修魯說,他們正與復旦大學進行垃圾分類可持續行為研究,重點是“家裡分類、樓下投對”,家裡分類要靠宣教,點對點宣教﹔樓下投對要靠督查,必須有人監管,定時投放、撤桶並點。

呂修魯說,調研問卷結果很有些“意外”:老人和孩子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比較高,而高知高職的年輕人熱情最低,他們覺得“一是分類沒時間,二是做飯比較少”,大多認為推行不起來。

他認為,垃圾分類最難的是前端習慣養成。它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與每一個業態息息相關,需要持續性的習慣養成。

最大的“中梗阻”——

廚余垃圾分類效果低於預期

9月15日晚8點,濟南市高新區重汽1956小區,60歲的督桶員王秀娟(化名)戴著頭燈,正用夾子清理廚余垃圾裡的其他垃圾。她說,部分業主垃圾分類做得不好,將餐巾紙、牙簽等放到了廚余垃圾裡,自己得用夾子清理出來。

當天白天在新泰市西張庄鎮西白沙村,記者看到垃圾箱旁張貼有分類方法指導,但是垃圾箱裡多種垃圾混雜,尤其是廚余、樹枝樹葉等垃圾較多。

“老百姓家的垃圾基本上沒有分類。”一位村民說,農村垃圾以菜葉、剩飯以及小孩的點心包裝為主,大家往往一起倒入垃圾桶裡。

從濟南、泰安兩市情況來看,許多人感覺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關鍵就在於廚余垃圾分類難度大,落實的效果低於預期。這也是進行垃圾分類的“中梗阻”。

山東濟南、泰安蹲點調查:細微處看生活垃圾分

濟南市高新區某小區廚余垃圾桶鎖著。這些小區實行“定時投放”,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傾倒廚余垃圾,部分居民“不太習慣”,將廚余垃圾直接放在了垃圾桶上。(□記者王紅軍報道)

一方面,居民尚未養成對廚余垃圾進一步細分的習慣,如果缺乏精確的指引,很容易將不同類別的廚余垃圾混在一起。

目前,濟南市垃圾分類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正是由王樹合、王秀娟這樣普通的督桶員承擔。示范社區或片區創建以來,他們每天要盯四五個小時,有的人還要堅持到晚上9點,工作強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