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文创设计:植根文化贴近生活

 

  图为月饼礼盒。

 

文创设计:植根文化贴近生活

 

  图为反弹琵琶小夜灯。

 

文创设计:植根文化贴近生活

 

  图为颐和园玉带桥。

 

  核心阅读

  文创产品不仅是“物件”,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好的文创产品如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沧桑历史和文化变迁,还反映出当今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中华文化不仅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文创产品既要有趣味之作,也要有经典之作;既要有局部化用,也要有整体呈现;既要有现代技术助力,也要有传统工艺支撑

  

  随着我国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比重显著提高,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相互融合,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互联网技术助推下,信息交流、互动参与、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以及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套用概念化形式和形象等问题。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

  植根文化 立象取意

  文创产品一大特点是文化赋值。文创产品研发重在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关键之处在于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造物的造型、色彩、纹饰、工艺,提取和凝练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用的设计方式。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色彩取自故宫院藏文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颐和园文创的月饼礼盒,纹饰取自乐寿堂“百鸟朝凤”粤绣屏风纹样和园林建筑景观等等。仅仅“形似”还不够,优秀文创产品还要体现中华传统美学的风格和意蕴,表现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以及诗、书、画、茶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生命、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现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好的文创产品如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沧桑历史和文化变迁,还反映出当今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文创产品不仅是“物件”,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传统不求甚解,只是碎片化取用、简单拼接混搭,甚至为了逐利复制抄袭,就会丧失文创产品独特的、由文化和情感产生的吸引力与附加值。文创产品需植根文化、立象取意,在深层次上赋予消费者以文化的温度,在百姓日用中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注需求 融入日常

  中华文化不仅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放置在角落,任其蒙尘。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签、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如古器复刻,新颖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手套,文创产品的触角伸向生活各个场景。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但也应看到,一些文创产品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其质量和设计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仅仅将文物纹样装点于服饰上,而不考虑具体穿戴场合。这样的设计看上去新奇花哨,实则脱离需求,难以真正融入生活。文创设计只有充分理解当代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实用与审美水乳交融。

  深受大众喜爱、长销的文创产品,往往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比如,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物质不断丰裕,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仪式感。将传统文化审美、传统工艺融入文创产品,可满足大众对艺术生活、精致生活的向往。一些文创品牌深入我国传统节日,开发节日装饰、礼服、首饰、器物等,强化生活仪式感的同时,拉近人们与传统的情感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