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深化道德风尚高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扎实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需要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价值的引领、文化的滋养,更加需要引导人们以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紧紧围绕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解决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持续推动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目标再攀高、内涵再拓展、质量再提升,努力打造更有品质、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显魅力的新时代文明江苏。

  突出以城带乡,充分发挥文明创建带动作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是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伟大创举,对于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着眼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员创建,全面协调推进“五大创建”,以城市优质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创建成果。

  发挥文明城市创建龙头作用。坚持创建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智慧管理省级平台,实行分类动态监测,定期开展调研、暗访和互查,推动各地提高创建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聚焦城乡连接枢纽,全面发力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指导推动各设区市抓好所辖县(市、区)创建,进一步强化对乡镇和建制村的测评,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农村地区覆盖延伸。

  夯实各类创建基础。注重文明村镇连片建设,乡镇带动村居创建,从制度层面要求江苏省文明乡镇参评对象,所辖村70%须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以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助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文明单位内涵建设,不断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覆盖延伸,持续开展文明单位与经济相对薄弱村“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深入实施家庭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立足城乡社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以及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推选等活动,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推动文明校园创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顺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扩大文明校园创建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窗口。

  开展文明创建专项行动。组织人民群众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一臂距离做起、从不文明习惯改起,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园,争做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在城市,深化文明楼道建设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文明楼道创建示范,突出抓好小区楼道设施改造、卫生保洁、秩序管理和公益宣传等工作,引导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在农村,深化美丽庭院建设专项行动,发动农村群众整治庭院环境,保持家居卫生,清洁厨房厕所,树立文明新风,养成科学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注重以乡促城,全面提升文明实践工作质效

  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价值要求植入群众心中,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乡村在传统文化传承、邻里守望相助、自治组织建设、道德评议教化、先进典型推选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优质资源要素“下乡”与“进城”双向交流,让城乡文明实践互促共进。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扩面。系统总结以农村为重点的三年试点工作经验,出台深化拓展实施方案,完善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和评估体系,层层压紧压实建设责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从农村地区向城市社区延伸,从县(市)向市辖区拓展,从试点地区向其他地区推进,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的全域覆盖、全面深化。

  大力发展新时代志愿服务。深入挖掘亲帮亲、邻帮邻、邻里互助一家亲等乡村朴素的志愿文化,广泛普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现代志愿服务理念。以志愿服务制度、组织、项目、载体等要素的体系化为导向,健全协调机制,统筹志愿力量,壮大志愿队伍,打造品牌项目,建好服务阵地,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设志愿服务标准化站点,推动志愿服务更好融入社会治理、更多惠及城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