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一是要把握灵魂。《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启迪我们,新发展理念是新发展格局得以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灵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我们所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国内绿色生产和生活,更加重视开放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更加重视民生和共享发展,而不是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低论英雄的老路上去,不是再回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路子上去,更不是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只有把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到位,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二是要把握主体。《建议》明确指出,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这就启迪我们,“双循环”不是平均的,也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国内循环是主循环、是双循环的基础,国际循环是次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辅助和延伸,这是新发展格局的显著标志。历史表明,大国经济只有立足国内循环实现规模经济,刺激市场主体创新,才能夯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产业基础,深度参与国际循环,实现更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我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协调发展;就意味着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意味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要把握整体。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个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是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要害所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不能离开国际循环的支持,否则,就容易退回到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调新发展格局中的“双循环”是一个整体,就是要求我们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加速补齐要素、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引导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和消费升级,让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前一段关于讨论新发展格局的一些文章或报道中,特别是境外一些学者和媒体担忧中国发展会走向“内顾化”、走向改革开放前的“自力更生”,这是对新发展格局的误读误解,是对国内国际循环辩证统一关系的片面认识所导致的。

  四是要把握关键。坚持创新驱动,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只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高质量发展才能顺畅进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才能良性互动,新发展格局才能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