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詐騙風波未平實名制緊逼,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

原標題:(原標題:詐騙風波未平 實名制緊逼,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

  電信詐騙風波未平,實名制緊逼讓因電信詐騙而聲名受損的虛擬運營商前路未卜,僅發展了2年的虛擬運營商該何去何從?專家認為,虛擬運營商還需要精耕細作、完善服務,或通過“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尋求發展。

  “鯰魚效應”未顯現,市場格局難撼動

  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電信建設,2012年6月工信部發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2013年5月,工信部發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並於同年12月為第一批11家民營企業發放虛擬運營商試點牌照,目前,共有41家企業先后獲此牌照。

  引入虛擬運營商的目的是發揮其“鯰魚效應”,通過走差異化道路打破三大運營商的壟斷,促進公平競爭,實施意見也明確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而經過2年的發展,三大基礎運營商的“三足鼎立”局面仍未改變。

  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手機用戶達到13.06億,其中虛擬運營商用戶2030萬,約佔總量的1.5%。

  一些專家認為,虛擬運營商預期作用未發揮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本身市場空間小、客戶源少﹔虛擬運營商隻看重眼前利潤,投入不夠﹔服務內容仍然不盡如人意等等。記者在網上搜索到虛擬運營商幾乎都是主打低資費,“0月租”“無漫游”成為促銷噱頭,增值業務的優勢並不明顯,而隨著三大基礎運營商的提速降費,虛擬運營商的價格優勢正被日漸削弱。

  “國外虛擬運營商是在十幾年前基礎運營商市場服務不足的大背景下出現的。由於起步早,又填補了市場的巨大空白,所以發展十分迅速,”中國通信業專家項立剛說,然而在國內,三大運營商在市場上深耕多年,給虛擬運營商留下的市場空間本身就很小。

  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表示,由於是首次在電信行業引入民營企業,一些虛擬運營商從業經驗不足,在信息安全和差異化服務方面還不完善。但它們也非一無是處,如虛擬運營商從一開始就執行手機流量不清零等,倒逼三大基礎運營商提速降費。

  詐騙風波未平,實名制又緊逼

  近期,徐玉玉被騙案將移動運營商推到了風口浪尖,虛擬運營商一夜之間成為“過街老鼠”。工信部更是在回應該案件時指出:“不排除個別基層電信企業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罔顧社會責任。”

  虛擬運營商為何成為電信詐騙的高發區?項立剛說:“由於市場小,很多虛擬運營商舍不得投入,仍然依靠經營語音、流量及發送廣告等作為主要盈利點,並沒有提升服務。加上技術開發程度低,導致實名制遲遲無法實現,為電信詐騙提供了便利。如此以往惡性循環。”

  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余個涉及通訊信息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在這14萬個被關停的電話號碼中,來自虛擬運營商的號碼就有60202個,佔其總用戶比例的0.3%,而來自三大電信基礎運營商的號碼僅佔其用戶比例的0.0085%。

  工信部今年5月份要求各基礎電信運營商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電話實名登記率達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對此,各地已相繼出台政策,如北京市規定10月1日前對不實名登記的電信用戶停服,寧夏目前已關停54萬非實名登記手機號,自治區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管理處處長柳旭林說,寧夏將於12月1日前將未實名登記的手機號進行注銷。

  與基礎運營商相比,電話實名制對虛擬運營商帶來的沖擊要大得多。淘寶網7日起暫停准入“手機號碼�套餐�增值業務”便是最直觀的體現。記者發現,目前淘寶網已看不到電話卡銷售的商鋪,在京東、一淘等網站則依然可以銷售,但需要進行繁瑣的網上身份驗証。

  鄒學勇說:“從5月份開始,虛擬運營商便根據實名制調整策略。”作為虛擬運營商的迪信通通信公司總經理趙楓和蝸牛移動工作人員王浩杰等人均表示,除了官網外,公司目前沒有網上銷售業務。

  項立剛認為,由於實體店投入過大,網絡是大部分虛擬運營商的主要銷售渠道,淘寶更新禁售商品規范,這會對虛擬運營商的經營帶來巨大影響。

  虛擬運營商何去何從,專家建議應理性看待

  在深陷電信詐騙漩渦、實名制緊逼的情況下,虛擬運營商的發展前景難言樂觀。不少業內專家直言,拿牌照的虛擬運營商實際上是冒著很大的風險,但如此結局,也跟一些虛擬運營商自身有很大關系。甚至有些運營商拿牌照的目的就不純粹,不是為了踏踏實實做電信服務增值業務,而是為了融資等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