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实践回答第二季⑤丨《一江清水出云南》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云贵川三省开启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新模式。起源于赤水河的“河长制”、“十年禁渔”制度,被复制到全国的江河治理中。近年来,三省的保护工作,走出了生动实践“两山理论”的发展之路,为联动各方,汇聚力量的生态保护探索出了一个典型案例。《用实践回答》(第二季)第五集《一江清水出云南》,让我们跟随寻访人一起,感受赤水河源区生态保护的感人故事和可喜变化,探寻为了保护赤水河流域所付出的行动和努力。
本期寻访人
昭通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
傅奠基
寻访故事
赤水河源起镇守雄关之地,全长436.5公里,流经贵州毕节、遵义两市,在四川省泸州市注入长江,山川险峻,地势陡峭,深谷密布,是长江唯一保持原生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源头位于云南省镇雄县银厂村滮水岩,溪水从滮水岩山涧流出,丰腴湍急,水花四溅,肉眼几乎见不到多余杂质,我们越发感慨纯天然的流水无疑是大自然的馈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保护这条母亲河?
2016年以来,赤水源镇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在赤水河流域周边种植2.5万亩方竹,极大提高了赤水源头区的环境承载力。退耕还林政策大大提高了赤水河源头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退耕还林政策大大提高了赤水河源头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生态植被恢复成为了中下游区域水质的有力保障。
从根本上保护赤水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功能,要花大力气在防护上,污水处理,就成了赤水河上游保护的重中之重。上游源区的居民污水和工业废水在经过层层过滤后达标排放,从2019年开始,赤水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水质达标率为100%,赤水河干流断面水质均达到了Ⅱ类水质。
一路顺流而下,来到赤水河流出落水洞的出口,在布丈村出水口,为了避免泥沙污水污染河道的情况,布丈村的村民自愿组成志愿者队伍,参与巡河护河,赤水河流域通过设立“河长制”,加上河长、警长的双重配置,不断压实监管、巡护等工作责任,避免了走“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
保护赤水河流域珍稀鱼类,是守护长江上游生态的应有之义,也是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水域生态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保障。修建生态观测站,主要是观测鱼类、水质和水位的变化,通过鱼种类的丰富和种群变化的繁杂情况能够检测水体的污染情况,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反馈水质数据和水质情况。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