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丽水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1、防震减灾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市和部分县科技局增挂了地震局牌子,成立了市级地震测防中心。各县(市、区)都明确了防震减灾人员和机构,落实了工作经费,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2009年,省委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平安市县”考核后,也有力促进了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地震监测设施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十五、十一五防震减灾项目建设,我市共有各类观测台站15个,共22个测项,其中测震台9个,强震(烈度速报)台6个,GNSS基本站2个、基准站3个,钻孔应变台1个,地形变台1个,全市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初具规模,监测台站分布如图3所示。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大型水库区域1.0级。

3、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市地震局与发改等部门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共完成6项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审定工作,并为丽水机场预选址提供了地震基础资料。完成了中小学校舍抗震设防普查工作。学校、医院等新建、扩建工程必须提高一档设防的要求列入了政府会议纪要内容,为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工程的地震安全提供了保障。

4、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完成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地震应急预案修订,2006年《丽水市地震应急预案》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编制完成《丽水市地震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成立市地震应急指挥部。挂牌成立市综合应急救援队。配合省地震局统一部署,在青田滩坑库区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市教育、地震等部门多次在学校组织了师生应急避险演练活动。各县(市、区)所辖乡镇(街道)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

5、地震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成功处置文成泰顺交界地震和台湾海峡5级以上对我市普遍有感的地震事件,市地震等部门迅速反应,及时平息民众中的疑难情绪。及时应对各类异常事件,有效处置2009年龙泉蟾蜍大量迁徙事件,排除地震异常,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6、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

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广场宣传、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采取知识竞赛、展出图板、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地震科普宣传。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在市本级建立了1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难以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地震安全保障。防震减灾工作在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1.地震监测能力仍显不足

测震台网布局还不尽合理,地震监测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型水库的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有待加强;地震前兆观测手段相对不足,有效获取地震前兆信息能力不强,典型地震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地震烈度速报台网还不完善,烈度速报能力还不能满足速报需求;监测台网运行保障技术有待完善。

2.地震灾害防御水平还需加强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还没有完全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抗震设计与抗震设防要求衔接不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尚未全面完成,重大工程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监管尚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防震能力普遍薄弱,农居建设缺乏有效的抗震设防管理。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应急指挥决策等难以满足抗震救灾的需求现行地震应急预案在应对破坏性地震方面还存在缺陷。抗震救灾现场协调、指挥能力亟待提高。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尚未启动。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尚不完善。基层地震应急处置与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4.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地震避险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均与公众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尤其难以满足公众对提高自身地震避险技能的迫切需求。

缺乏完善统一的地震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无法在地震消息发布、震情灾情搜集、应急指挥、震害防御等方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各类服务。

二、防震减灾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