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时间网2月10日讯 2月9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提出今年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奋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成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
2月9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2022年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高质量”“招商”“建成”“文化”“制造”“服务”“行动”等词句不下10次在耳边响起,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与东莞城市发展、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透过这些高频词不仅能挖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干货”,更能看出东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22年工作回顾
极不容易,稳住了经济大盘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极具挑战、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一年。
报告中大量的、翔实的、涵盖方方面面的数据,全面展示了过去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东莞迎难而上,顶压前行,交出了来之不易、成之惟艰的答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0亿元。
一年来,东莞打好防疫战。面对疫情发生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防控形势,东莞紧紧依靠群众,迅速围住、捞干、扑灭多轮本土疫情,有力确保疫情防控顺利转段,切实打好人民战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抗疫英雄,东莞党员干部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可靠队伍。
一年来,东莞稳住了经济。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总量达158.4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第1;新升规企业超过2200家,排名全省第1;新增高企1725家,总量突破9000家,排名全省地级市第1。150多万市场主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想方设法求生存,千方百计谋发展,充分展现出孜孜以求、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
一年来,东莞守住了安全。全市全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数、亡人数均下降超过三成;110违法犯罪警情、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下降21.6%、6.5%;成功防御近20年最强“龙舟水”,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数据,不仅是东莞经济充满韧性和活力的佐证,更是东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生动实践,让人倍感自豪、备受鼓舞。
抓住机遇,激发新动能
一年来,东莞主动加强新动能培育,切实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动力支撑。大力发展新的产业支柱,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扩容至80平方公里,推出六大标准化产业片区,高规格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引进10宗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实际投资突破1700亿元,累计推动超51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一年来,东莞主动抢抓“黄金内湾”建设机遇,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加快打造高水平重大平台,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提档升速,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完成立项前置审批,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建成,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教学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期全面封顶。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营造“干净、整洁、有序、安全”城市环境。在全国率先启动港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成功打造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两个市级港澳青创基地。
一年来,东莞主动践行人民至上,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构建“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莞薪无忧”专项行动。全市实名登记用工规模超540万人,新增就业11.1万人。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9所,新增公办学位7.9万个。持续优化生态供给,建成碧道160公里,滨海景观活力长廊示范段建成开放,东莞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一年来,东莞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强化末端执行中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建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机制,12345热线服务质量跃居全国第12。建立服务镇街(园区)解决问题协调机制,有效解决一批募投供地、调容调规等难题。坚持主动担当作为,坚决落实市委关于提升末端执行力的决策部署,质量强国建设、河湖长制推进两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