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社会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社会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体制、治理方式、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科学研判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先后提出了“社会管理”“社会治理”重要命题,实现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有力推进了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就是重大的,其经验弥足珍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旨归;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基本出发点;坚持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是重要支撑;坚持社会治理创新与其他领域改革协调推进是必然要求;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是基本目标。
关键词: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理论内涵 实践创新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深入研究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不断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先后提出了“社会管理”“社会治理”重要命题,对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为完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1]的目标准备了必要前提、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道路,其落实到社会建设领域就形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探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历程与成就,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国追求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社会发展过程,是一国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通过更新治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完善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指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组织和动员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中,通过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作用,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冲突,增进社会认同,促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发展过程。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动态演变过程和理想目标状态的统一体”[2],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从实践层面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层面的发展目标来看,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治理目标现代化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社会治理目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含社会治理目标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国家政权,集中国家力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我国社会治理的目标更多体现为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社会治理的目标更多体现为释放与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治理在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与增强社会活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包含秩序、活力与民生的多维度目标,旨在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治理主体现代化
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将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不同,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巩固新生政权,快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我国自上而下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一种能够全面控制社会资源的“全能主义”体制[3]。党政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推动形成了一元化的社会结构,广大社会成员处于被严格管控的境地。这种体制有效巩固了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同时也抑制了社会活力的释放。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日益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观念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社会关系变的越来越复杂,社会事务大量增加,仅靠政府单一主体的力量难以满足愈益庞杂的管理需求。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社会治理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标签: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