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建站 >

2023年上半年舆情事件特点总结与分析

2023年,随着社会活跃度提升,社交平台使用更加融入日常生活,是典型的舆情热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各地的情况通报天天见,热点热搜的数值更迭更高更频繁,舆情的关联叠加效应突出。经过梳理发现,2023年上半年发生的舆情事件有以下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现象级舆情社会心理烙印深刻

当一起突发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全平台话题阅读量超过百亿;当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呈现集体情绪化表达;当舆情事件的发生发酵引导回落过程,一波三折始终伴随着争议质疑,涵盖了舆情风险的诸多方面,最终动用“高规格新闻发布会+权威央媒解读+网信宣传资源调用+政府主导后续稳控”的最高配置;当舆情的长尾可能持续数年,都意味着一起“现象级舆情”足以对全社会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对于实体处置带来空前压力,甚至对于某地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江西胡鑫宇事件就是今年典型的现象级舆情,如何从一起青少年失踪案,发展到谣言满天飞,延伸出当地种种秩序应对挑战,涉及到各地失联情况的叠加放大,倒逼实体失联查找工作的升级提升,其中的教训值得深入分析复盘。

二、舆情发生源头更加多样

过往,一起舆情事件发现发生的主要平台是微博广场的话题式引爆,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传播,但2023年小红书平台引发舆情占比迅速攀升。小红书偏个性化、兴趣化、主题化,订阅粘度相对较强的平台特点,以及缺乏政务新媒体进入的对话沟通引导空白,都让小作文式举报加举报人身份标签强化,成为小红书舆情的特色:一面之词先入为主,情绪优先事实虚化,弱者身份情绪站队,指向明确诉求直接,二次加工跨界传播……除此之外,直播间、B站弹幕、街拍等也是舆情的酝酿之地,舆情发生的多源化,让舆情来势更凶,升温越快,且因不同平台的网民构成和行为习惯不同,让情绪表达更复杂更多样,群体抱团和对立趋势更显著。此外,网民直接拨打纪委监委部门,甚至向中央巡视组举报,并把举报过程同步自媒体账号公布的方式也成为将舆情程度推高的一种方式。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下舆情引导的发声渠道,仍顾虑网络压力,多选择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开通评论精选等方式。不重视发布消息互动,起不到更迅速更直接缓解网民情绪的作用,这也是一种鸵鸟心态。

三、反转舆情严重伤害政府公信力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食堂吃出“异物”,本是单纯的食品卫生和监管问题,却因为校方的先期回应以及区市场监督部门的“结论”,形成了“指鼠为鸭”的新成语,最终在省级联合调查组成立后,才确认异物就是鼠头,并启动了相关处理问责。未经调查草率发声,为平复舆情小事化了,甚至预设结论再找背书,一起反转事件的影响绝不限于一时一地。今年以来,提级提格处理,已经成为难点舆情的常规操作,且往往一提就是两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从另一个逻辑说,总是出现提级管理甚至异地管辖,导致公众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和一线处置机关的信任度越低,绝非好事。

四、朝令夕改式舆情凸显舆评前置重要性

政府部门出台的措施,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服务管理事项,因为忽略了部分群众的切身感受,或因缺少必要的铺垫解读,从而出台即遭受质疑,甚至被迫修改撤回。

以广西南宁慧泊停车事件为例,从5月8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与南宁慧泊停车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引爆当地群众对于停车管理工作的不满开始,到5月23日,南宁市举行优化调整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新闻发布会,南宁市市长就停车贵问题,公开向市民鞠躬道歉。

发布会还宣布,即日起实行机动车免费停放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取消非机动车保管服务费等立行立改的过渡性措施;从5月21日到6月15日,派出审计组进驻慧泊公司,对城市道路停车位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从5月22日开始,慧泊公司停止运营、停业整顿、接受审计,由南宁公交集团接管城市道路停车位运营管理业务。6月21日,南宁市召开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听证定价方案拟从简化区域分类、缩短收费时段、延长免费时间、设置最高限价、降低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舆情从一次新闻宣传活动开始,到政府召开专门新闻发布会回应方才回落,并直接调整了当地的停车管理政策及措施,舆情对于实体工作的影响极为直接,且可能成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参照。所有关乎群众利益的措施,必须提前开展风险评估,给公众充分的适应期及反馈渠道,才可能把执行阻碍降低,所以说,舆情前置舆评标配是当务之急。

五、媒体异地监督流量新闻成为舆情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