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南阳音乐节发生的大量乐迷失窃事件,引发了关于地域黑、地方形象等方面的争议。这种现象值得分析。
网络舆情常常和地方的声誉形象、营商环境存在密切的联系。因为地方环境的好坏,可以是自己定义的,更多是网民和外来者定义的,因此,一次较大的负面舆情事件,常常会抵消地方很多的努力成果,甚至让游客和投资者闻之却步、敬而远之,确实令人头痛。比如涉及到领导干部的负面舆情事件,因为他们是地方的传播和形象符号,一旦出现负面事件,很容易连带让地方蒙羞。涉及到大众消费的负面事件,更容易殃及营商环境,这几年不少地方出现宰客事件,直接导致风评变差,人们理所当然怀疑地方民风不正,相关部门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问事,谁敢自投罗网!
舆情常常是现实中强者的不当行为引发的网络愤怒反应,因此我们经常说,农民是没有舆情的,因为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缺乏社会影响力,也和体制并无瓜葛,因此是舆情的“绝缘体”。但是近年来我们注意到一种新的舆情现象,也很容易给地方带来巨大负面影响,那就是由地方农民等弱势群体引发的、暴露地方落后文化心理的舆情。比如,“八孩女”引发的负面舆情,有的地方基层社会的“灭门案”,还有就是像南阳音乐节这种地方村民群体出动导致的负面事件。
南阳这种事件发生后,不光是网民情绪反应很大,其实当地政府和相关领导的情绪反应估计是最大的。由于国内地方政府常常是无限责任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是地方形象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常常自认为是责任人和守门员,因此一旦发生负面事件常常第一时间想到灭火和公关,更何况此次音乐节,地方寄予厚望,已经付出了相当的人力物力,未料发生这种事件,肯定会抵消不少正面效果。地方领导内心失落和愤怒,可想而知。
观察发现,南阳一些地方人士开始了“网络反击”,认为是网上有些人故意带节奏、给地方抹黑,前些年好不容易被化解的“地域黑”又卷土重来,让有些河南人感到痛心疾首。有些地方人士奋起反击这种来自网络的地域黑攻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反击是毫无效果的,而且可能导致网民更大的抵触心理,给地方带来更大的消极影响,因为事实就在那里,有图有文有视频,还有地方通报,你再反击终究缺乏说服力,还容易给人心胸狭隘、不能接受批评之口实。这也是我们文化心理中的一个通病,就是不能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的失败,并承认对手的正确。
越是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越是容易爆发这种具有群体文化色彩的负面舆情,从而更容易招致地域黑现象。正如我们说过的,网络舆情的实质,是网络平权时代的网络文化,对于那些传统落后的狭隘地方文化的一种降维打击。传统文化浓厚的地方,常常和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具有较大的发展差距,地方认可的一些日常行为,常常遭到网络文明的迎头痛击,从而爆发舆情,是两种观念和文化的“遭遇战”,是热空气和冷空气之间的剧烈的“雨带”。舆情爆发后,常常倒逼地方更快更急剧的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被迫调整。因为地方政府在舆情压力之下,将通过宣传、行政命令等方式,将这种转型的要求传达给地方社会。相信南阳历经此次事件之后,会有更多的反思和行动计划。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南阳这种传统文化的腹地,举办这样一场过于激进、潮流前沿的摇滚音乐活动,会不会在地方百姓心目中激起一种文化心理的抵触?摇滚是需要一定的审美心理门槛的,很多人并不接受。南阳地方民众或许会认为来欣赏音乐的听众有不少“不正经的人”,从而催生了反抗性的报复性的行动?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看那种很多听众集体狂热迷醉的场景,和普通人审美大异其趣,很容易引发不适的观感。一旦被地方百姓认为“不正经”,他们就很容易为自己的偷窃行为赋予正当性和合理性。也就是说,这中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的差异性。
这样的网络舆情,如上文所谈的因为地方传统文化的落后,或者地方群体行为引发网民不满的冲突现象,在当下并不少见,预计接下来还会继续出现,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供地方参考:
一是,就事论事地承认事实,放弃无效的辩解行为,设法为网民情绪做一些补偿
在网民处于愤怒或者反感情绪处于高峰的时候,是最忌讳舆情的事发地或者当事人进行狡辩或者反怼网民的,这会激起更大的愤怒,导致更大的一轮“炮击”。错了就是错了,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会换取网民的理解和谅解,防止事态升级。即便你感到心里委屈,但是最好也保留意见,等风口过了再慢慢挽回。承认、道歉并采取行动,是个好做法。
下一篇:Yeżyce Kuchnia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