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河鲲鹏诞生记
黄河鲲鹏产业园台式机生产线
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所在地信息产业大厦 均为本报记者 王铮 摄
春播秋收是中原大地最质朴的智慧,黄河鲲鹏就是一粒“金种子”,谁也不能阻挡我们开犁耕种,期待收获。
□本报记者 董林 栾姗
黄河滔滔,鲲化为鹏。这是一张“啃硬骨头”的进度表:从选址、建厂到投产仅用58天,基于华为鲲鹏构架的首条黄河鲲鹏服务器和台式机生产线投产暨首批产品交付,刷新了河南实体企业落地的最快记录。
这是一份“变道超车”的计划书:从一点适配、一处认证到全国通用,河南率先提出适配鲲鹏生态发展理念,发放软件适配证书数量居全国首位,成为华为全国生态创新中心运营的标杆和样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计算产业“大航海时代”和芯片技术“卡脖子”现状同时并存,河南抢抓国家信息技术自主可控建设重要机遇期,以“立足中原、面向全国、为全世界提供第二种选择”的战略定位,硬软件协同打造黄河品牌,实现河南自有品牌服务器和台式机及主板规模化量产,一跃成为华为在全国重要的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鲲鹏计算产业发展高地。
河南发展鲲鹏计算产业“从0到1”的突破,凝结着黄河鲲鹏人固有的骨气、胆气、锐气和底气,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没有鲲鹏,就没有我们计算的脊梁。
鸿蒙——百折不挠的骨气
“1亿级人口规模”的优势,如何转化为“数字经济蓝海”的胜势?以5G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为河南揭示了问题的答案。
时针拨回到2019年7月23日。盛夏的北京,一场名为“鲲鹏计算产业发展峰会”的高级别行业会议正在举行。在该峰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面向多样性计算时代,华为将携手产业合作伙伴一起构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共同为各行各业提供基于鲲鹏处理器的IT基础设施及行业应用。”
开放生态,赋能伙伴,共同做大计算产业。华为面向全国招募“生态合伙人”,寻找适合“鲲”化为“鹏”的水域。
河南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发展计算产业的重大契机:
河南过去曾经“无中生有”成功引入富士康智能手机项目,现在要“小题大做”争取华为重大生产力布局,未来将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突破。
华为也愿意在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中考虑河南:
华为看中这里极具潜力的内需市场,更看中这里门类齐全、总量靠前的制造业根基,还看中这里“农民工红利”转为“工程师红利”的节点机遇。
更重要的是,芯片技术和芯片产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缺芯少魂无根”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现实瓶颈,“振芯铸魂固根”是构建鲲鹏生态的使命担当。
历史上的河南,从来没有输过任何一场民族大义,这次也绝不例外。河南与华为的“一拍即合”,源自彼此都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骨气,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任尔东西南北风,都要下定决心去做。
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参与构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有两个“软肋”:一是缺乏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的“硬件”制造企业,二是缺乏协同芯片和操作系统的“软件”适配企业。那么,近乎“从零起步”的河南,为何有信心闯出一番新天地?
紧跟科技潮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区块链、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只有跟跑、并跑,才有机会领跑。
顺应发展大势——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谁能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谁就能抢占先机并赢得优势。
创造机遇舞台——河南主动拥抱算力时代,鲲鹏生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大显身手的绚丽舞台。
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商业社会中,河南并没有选择与“奇迹”擦身而过,而是迅速拿出本地生产、研发、销售及生态发展的整体规划,投身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大潮。“动作比想象中要快得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郜义说。
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干出势如破竹的气势。即便庚子年冬春交替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双方“戴着口罩”谈合作,并没有放慢前行的脚步:
下一篇: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