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0——都市圈研究专题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举行。本期内容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在论坛上所作的《都市圈空间尺度识别及空间组织优化研究》演讲。近期,我们将陆续刊发论坛嘉宾主题演讲,以飨读者。
一、城市区域的相关研究及概念內涵
1.1国内外城市区域研究热点
我们梳理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城市区域”研究的情况。这里的城市区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总体来看,国内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研究起点主要在2002年以后,这跟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了特定的阶段、逐步由单个城市到多个城市联动发展发展是有关系的。国外的城市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区及巨型城市区域,关键词有“蔓延”、“创新”、“可达性”、“迁移”、“土地利用”等,更注重空间性。我国的城市群研究主阵地在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
1.2城市区域(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研究及发展动态
梳理了这些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我自己的总结是,国内外城市区域研究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区域发展趋势的研究。
总体来讲,21世纪城市区域趋势体现在:城市层面——大城市区域化,城市郊区化的广域扩散使大城市区域化日趋明显;区域层面——城市密集化,城市化地域的扩张,使区域一体化增强,城市密集区发展加快;国家层面——空间集聚化,城市群及大城市连绵区形成,巨型城市区域被定义为具有共享的资源与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系统,密切的经济联系,相似的居住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共同的文化和历史连接而成的网络系统。
第二,城市区域成长的过程、特征和规律的研究。
较为共同的认知是,从中心市→都市区→都市圈(或大都市区)→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化发展时空演进的主要过程。
第三,城市区域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和方法研究。
欧美国家主要聚焦在都市区、巨型城市区域的识别,且多为统计部门确定的功能地域概念;日本侧重都市圈的划定标准,但日本的都市圈空间尺度类似于美国的“都市区”,远小于中国“都市圈”空间尺度。日本的“大都市圈”(全国只有东京都和政府指定市,共15个)才与中国“都市圈”空间尺度相近。而我国国内没有统一的城市群及都市圈界定标准,且主要聚焦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鉴定方法上,学界多种方法并存。
第四,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
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动力机制大致可归为三种基本解析思路:经济发展的动力观、空间形态的动力观和综合发展的动力观。
第五,关于城市空间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这里主要有两个研究维度,一个是欧洲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强调城市区域是一种功能关联,这种研究维度在我国学术界传播很广,国内关于城市群研究基本上是基于这个维度的。一个是以北美学者为主的“形态”学派,其主要关注大都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场所空间。国内关于都市圈(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一种是空间关系研究,一种是空间形态研究,这两者维度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根据功能关联统计数据及流数据来做研究的,后者是根据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来做研究的。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看,我认为国内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是,一是研究对象聚焦巨型城市区域及城市群,都市圈关注不足。二是研究内容侧重城市区域功能网络及空间关系,实体地域空间形态研究不足。三是研究方法上测重城市群人口经济定量分析,地域资源环境测度分析不足。这与现在我国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的需求实际上是不吻合的。
1.3都市圈概念内涵
我认为,最近一二十年,我国主要都是抓城市群的工作,实际上对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的概念内涵在不断混淆。
我们一定要明确三个基本概念:
第一个概念都市区,是指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城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经济活动主导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高度一体化城市功能地域。我国基本上有两类都市区,一类是像上海这样的全域都市区,一类是像武汉这种市域核心区的都市区,这二者都在城市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内。
第二个概念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由核心城市及外围具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镇及地区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中国都市圈一般具有下列特征:①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这其中,多数是一个核心城市;②跨市域范围,是区域一体化及同城化的主要地域;③都市圈是一个经济圈,也是一个社会圈、生态圈。
上一篇:黄河鲲鹏诞生记
解决移动墙|域名墙的国内免备案云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