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虚拟化 >

邮储银行倾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在当今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之一,信息产业成为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产业。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领域,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力量的强弱。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邮储银行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足国家金融安全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创新,大胆改革,推动软硬件国产化工作进程,利用新技术打造信息科技特色竞争力,在构建信息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自主创新,力推软硬件国产化

邮政金融近年来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力推软硬件国产化工作,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邮储银行申报的“利用小型机集群方式处理银行大规模交易研究与实践”课题获银监会颁发的“2012年度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二等奖”。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两赴邮储银行调研金融信息系统软硬件国产化工作进展情况,在调研时杨学山副部长对邮储银行过去十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积极关心和大力支持邮储银行信息化系统软、硬件国产化进程,从信息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信息系统国产化的各项工作。邮储银行软、硬件国产化创新工作也得到公安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高度评价。

(一)全面应用集群技术

2006年启动建设的邮政汇兑全国大集中系统标志着邮政金融从此开始走向数据大集中的建设模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第一次采用了ORACLE数据库RAC集群、F5应用集群技术,这是多年来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的在高并发量业务系统上以开放式系统小型机集群取代大型机、以PC服务器集群取代小型机的建设方案。该方案与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战略方针保持一致,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多台主机的资源,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某台主机故障对业务造成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集群技术已在邮储银行全面应用。目前,邮储银行已投入运行的180个系统中,有144个系统完全采用PC服务器组建集群,使用占比达80%。所有前置类系统均采用PC服务器集群方式。2012年,邮储银行各核心业务系统日均交易量达6500万笔,交易金额1400亿元。邮储银行跨行交易成功率持续提高,达99.93%,2012年连续12个月在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且连续八年保持前三名、连续两年保持第一名;2012年,邮储银行交易差错率降至0.003‰(百万分之三),创历史新低。从交易成功率和交易差错率这两个反映银行计算机系统运行质量重要的指标数据来看,充分证明了集群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容错性。

(二)小型机集群取代大型机建设银行超大规模核心系统

在多年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邮储银行逐步摸索出了适应邮政金融实际情况,具有邮政特色的技术体系,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和推广使用。以小型机集群取代大型机支持邮储银行个人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是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定位。

邮储银行个人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支持本外币合一、储汇合一,支持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全国逻辑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该系统依据邮政金融IT总体规划演进路线,在邮政储蓄物理集中的基础上,利用小型机集群技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产品管理平台为框架,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具有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伸缩度。

2010年5月,邮政储蓄系统小型机集群测试项目正式启动,历经七个月严谨测试,经过6个场景、进行了32轮测试,TPS达到11745笔/秒,超越了原定性能指标 TPS 8000笔/秒,通过此次测试,验证了使用小型机集群建设大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可行性。经充分讨论和科学分析,确定在即将实施的邮储银行个人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中采用该技术。

2011年6月,邮储银行个人核心业务系统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小型机集群技术正式被应用于银行核心系统的建设。此次个人核心业务系统配套改造的关联系统达到43个(含同期建设的系统共计11个)。为了减轻核心系统的处理压力,在具体设计上将与产品无关的现金管理、会计总账核算等银行内部管理功能从储蓄核心系统中剥离出来,由会计处理平台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实现全行各业务系统的统一核算;将与核心交易无关的权限判断、渠道接入等功能从个人核心系统剥离出来,由渠道管理平台处理。会计处理平台和渠道管理平台的建成将有效改善现有系统机构撤并、拆分和网点缴拨资金、尾箱管理的复杂流程,同时降低应用系统产品实现的逻辑复杂度,有利于提高对外服务产品的稳定性和生命周期。